Warning: realpath():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volume1/web_packages)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var/services/web_packages/wordpress:/tmp:/var/services/tmp) in /volume1/web_packages/wordpress/wp-content/plugins/wp-google-maps/legacy-core.php on line 395 H2C2 – Page 26

【近乎佛教徒】讀書筆記 之二

之二 諸漏皆苦:一切情緒皆苦

 

何以一切情緒皆苦?關於諸漏皆苦,仁波切這麼說:

  • 「我們許多人從所處的社會學會快樂和痛苦的定義,社會秩序支配我們衡量滿足的標準。這是一套共同的價值標準。來自世界兩端的人,能夠基於完全相反的快樂文化指標,卻體驗完全相同的情感—–愉悅、厭惡或恐懼等。雞爪是中國人的佳餚,法國人則喜愛把肥鴨肝塗在吐司上。」
  • 「我們的欲求是學習而得的。十年前,在偏遠的喜馬拉雅王國不丹,卡式錄放影機是富裕的象證。逐漸地,豐田Landcruiser越野車俱樂部取代了錄放影機俱樂部,成為不丹繁榮快樂的終極願景。這種把群體標準視為個人標準的習慣,在幼年時就開始形成。」
  • 「在他尚未抵達菩提迦耶,或打算跋涉至摩揭國之前,悉達多坐在一棵樹下達六年之久。長期以來,因為每日只吃幾粒米、只喝幾滴水,他變得消瘦憔悴。他不沐浴也不修指甲,成為其他共同苦修的尋道者之楷模。他嚴守戒律,不論當地的牧童如何用草搔他的耳朵、對著他的臉吹號角,都不為所動。但是,經歷多年極端的苦行,有一天他瞭解到:這不是正確的,這是一條極端的道路,這只是一個如同宮女、孔雀園和珠飾湯匙一樣的陷阱。於是他決定從苦行的狀態中起身,前往附近的尼連河(即現今的帕爾古河)沐浴。他甚至接受了一位名叫蘇佳達的牧羊女所供養的鮮奶,此舉令他的同伴大感震驚。據說,這些同修們認為他是一個不良的道德影響,與他共處會妨礙修行,因此離棄了悉達多。我們可以瞭解,為什麼這些苦行者因為悉達多違背了誓言而離棄他。人類一直努力試圖尋找快樂,不僅透過物質擁有,也透過宗教的途徑。世界歷史大部分是以宗教為中心。宗教以光明的道理和行為規範來號召大眾,諸如愛你的鄰人、修持佈施和處世準則、靜坐禪修、齋戒和奉獻犧牲等等。然而,這些看似有益的原則,也可能變成極端而嚴苛的宗教教條,造成了人們不必要的內疚和自卑。我們常常可見虔誠的信徒傲慢地鄙視其它宗教,完全沒有一絲包容,用自己的信仰把文化或實質種族絕滅予以合理化。這種具毀滅性的信仰案例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 「人類不僅仰賴有組織的宗教,也仰賴世俗智慧—-甚或政治口號—-來獲得快樂,去除痛苦。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說:『如果我必須在正義與和平之間做一個選擇,我選擇正義。』但究竟是誰的正義,而排除所有其它的正義。」
  • 「悉達多當時也是在試圖根除痛苦。但他不是夢想著諸如展開政治改革、移民到另一個星球或創造世界新經濟;他甚至沒有想到要創造一個宗教,或發展一套能帶來安詳與和諧的行為準則。他以開放的心靈來探索痛苦,透過勤奮不懈的沉思,悉達多發現,追本溯源,導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緒。事實上,情緒即是痛苦。不論如何,直接或間接的,一切情緒都是生於自私,也就是說,它們都與執著於自我有關。更進一步的,他也發現,情緒雖然看似真實,但不是一個人本具存在的一部分。它們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某個人或某個神強加在我們身上的詛咒或植入。當某些特定的因與緣聚合在一起的時候,情緒就會生起,例如當你突然認為某個人在批評你、忽視你,或者剝奪你的利益時。然後,相對應的情緒就會接著生起,在接受、陷入這些情緒的當下,我們就失去了覺知和清明。我們『被鼓動』了。因此悉達多發現他的解決方法—-覺知。如果你認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須培養覺知,留心你的情緒,並且學會如何避免被鼓動起來。如果你像悉達多一樣地檢視情緒,試圖找出它們的起源,你將會發現它們根植於誤解,因此根本上是錯誤的。基本上,所有的情緒都是一種偏見,在每一種情緒之中,都存在有分別心的成分。
  • 「舉例來說,一個火把以某種速度旋轉,就會看起來像個火圈。孩童或甚至一些成年人在馬戲團裡見到這種景象,都會覺得有趣而迷人。孩子們不去區別手和火把上的火,他們認為所見的是真實的;視覺錯覺所形成的火圈讓他們興奮不已。同樣的,我們許多人過度關心自己身體的外觀和舒適。當我們看著身體的時候,不把它們當作各個分開的部分,如分子、基因、血管及血液來看待。我們把身體視為一個整體;更有甚者,我們還預設它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有機體,稱為身體。由於確信身體是真正存在的,我們先是希望擁有平坦的腹部、細緻的雙手、壯碩的身形、黝黑英俊的面 貌或曲線玲瓏的身材。接著,我們迷戀它,把錢投資在健身房會員卡、潤膚霜、纖體茶、南灘節食法(South Beach Diet)、瑜珈、仰臥起坐和薰衣草精油上面。如同被火圈所吸引、激動甚或驚駭的孩童一般,我們對自己身體的外觀和健康狀態有著種種的情緒。當我們看到火圈時,成年人通常都知道那只是一個形象而已,不會被鼓動。理性告訴我們,火圈是由組合的部分所造成—-一支轉動的手握著一個燃燒的火把。沒有同情心的大哥大姐們可能會傲慢地嘲笑這個小弟或小妹。但是身為成人的我們看得到火圈,因此能夠瞭解孩子們為何如此入神,特別如果是在夜間,加上舞者、迷幻音樂和其它動作伴隨表演的時候,更令人目眩神迷。甚至連我們成年人,即使知道這虛幻的本質,也可能會興奮起來。根據悉達多的觀點,這種瞭解就是慈悲的種子。
  • 「這個世間存在著無以計數的各種情緒。每一刹那,無數的情緒因為我們的誤判、偏見和無明而產生。我們熟悉愛與恨、罪惡與無辜、虔誠、悲觀、忌妒和傲慢、恐懼、羞愧、悲傷和喜悅,但是情緒不只是這些。有些情緒在某些文化中有字眼可以形容,而在其他文化之中卻沒有,因而被視為『不存在』。根據佛教徒的說法,還有無數的情緒尚待命名,甚至有更多超過我們邏輯世界的能力來定義的情緒。有些情緒看起來是理性的,但大多數是非理性的;有些似乎平和的情緒,卻根源於攻擊性。有些則是幾乎覺察不到的。我們可能認為某個人絲毫不動感情或漠不關心,但這本身也是情緒。」
  • 所有這些不同的情緒及其結果,都來自於錯誤的理解,而這個誤解來自一個源頭,也就是所有無明的根源—-執著於自我。自我只是另一個誤解。當我們看著自己的身體(色)、感受(受)、想法(想)、行為(行)和意識(識)的時候,我們通常製造出一種自我的概念。人們受制約,把這種概念視為恆常而且真實的。舉起手來,我們認為我就是這個形體。我們認為我擁有這個形體,這是我的身體。我們認為,形體就是我,我很高。我們指著自己的胸膛,認為我住在這個形體之中。我們對於感受、覺知和行為也會這麼想。我有感受、我是我的覺知……但是悉達多了悟到,不論是在身體裡或外,都找不到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足以被稱為自我。如同火圈的視覺錯幻一般,自我也是虛幻的。它是謬誤的;基本上錯誤,而究竟上不存在。但是如同我們被火圈所迷惑一般,我們也全都被自我所迷惑了,執著於謬誤的自我,是無明的荒謬行為。它不斷地製造更多的無明,導致了各種痛苦和失望。當悉達多發現沒有自我,他也發現沒有根本存在的邪惡,而只有無明。他特別地深思無明如何創造出『自我』的標準,將它附著於完全沒有根基的和合現象上,加以重要性,然後拼命地去保護它。他發現,這個無明直接導致痛苦和傷害。
  • 「無明單純的就是不瞭解事實,或對事實瞭解不正確,或認識得不完整。所有這些形式的無明,都導致誤解和誤判,高估和低估。假設你正在尋找一個朋友,忽然看到他在遠方的田野中。一走近,卻發現你誤把一個稻草人當做是他了。你一定會感到失望。這並非有個惡作劇的稻草人或你的朋友試圖偷偷摸摸誤導你,而是你自己的無明背叛了你。」
  • 「悉達多了悟到自我並非獨立存在、自我只不過是一個標籤、因而執著於自我就是無明,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發現。然而,雖然自我這個標籤或許毫無根據,要摧毀它卻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執著於這個稱作自我的標籤,是所有的概念中最難以破除的。
  • 「悉達多摧毀魔羅的故事(註:傳說悉達多在菩提樹下擊退魔王魔羅的攻擊後證悟解脫成佛),就是他發現自我是謬誤的像證。我們沒有必要相信或不信欲界魔王是否真實存在;魔羅只不過是悉達多的我執。故事中,描述魔羅是個英俊威武、無役不克的戰士,這個比喻相當適切。自我,如同魔羅一般,威力強大且貪得無厭、自我中心且虛偽欺詐、貪求眾人目光、機敏伶俐且愛慕虛榮。我們很難記住,自我如同火圈的幻相一般,是和合而成、不獨立存在而且善於改變。習慣讓我們軟弱,因而無法對抗自我。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習慣,都十分頑強。」
  • 「從無法追憶的時候以來,我們就都一直耽溺自我。它是我們認同自己的方式。它是我們的最愛,但有時候又是我們的最恨。我們以最大的努力試圖去證實,就是它的存在。幾乎我們所做的,所想的或所擁有的每一件事物,包括我們的心靈道路,都是為了要確認它的存在。是這個自我,害怕失敗,渴望成功;害怕地獄,渴望天堂。自我厭惡痛苦,卻喜愛引起痛苦的原因。它愚蠢地以和平之名發動戰爭。它希望覺醒,卻厭惡覺醒的道路。它希望作社會主義的工作,卻要享受資本主義的生活。當自我孤獨的時候,它會渴望友誼。它對其所愛的佔有欲,會展現為激情。甚至可能導致侵略。它的假想敵—-假如設計用來征服自我的心靈道路—-常常被它收買,並且被吸收同夥。它耍弄詭計的技巧,幾乎無懈可擊。它像桑蠶一般,把自己織進網中,但它不像桑蠶,因為不知道如何找到出路。」
  • 驕慢和自憐息息相關。我執純粹是一種自我縱容,認為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的都更艱難更悲哀。
  • 或許有人會認為,並不是所有的情緒都是痛苦的—-愛、喜悅、創意的啟發、虔誠、狂喜、和平、團結、滿足、慰藉等情緒呢?我們也認為在詩詞、歌謠和藝術上,情緒是必要的。我們對於痛苦的定義不確定而且相當有限。悉達多於痛苦所下的定義卻是更廣泛,但也更具體、更清晰。某些種類的痛苦,例如嗔恨、忌妒和頭痛,具有明顯的負面性質,而其他的一些痛苦而比較幽微。對於悉達多而言,任何具有不確定和不可預測性質的都是痛苦。舉例來說,愛或許是愉悅而令人滿足的,但是它不會憑空獨立地出現。它得依賴某個人或某件事物,因此是不可預料的。一個人的愛最少需要依賴一個物件,因此就某種意義而言,他就常受束縛了。而其他許多隱藏的狀況更是數不清。因此,為了憂鬱的童年而責怪父母,或為了父母的不睦而自責,都是徒勞無益的,因為我們無法察覺許多隱藏其中、相互依存的因緣。有一個不容易翻譯的佛教諺語,大致上可以這麼說:一切朗旺(rangwang)都是快樂的,而一切賢旺(shenwang)都是痛苦的。『朗』指『自我』,而『旺』指『力量』、『權利』或資格。而『賢』指『他人』。廣義而言,快樂的定義是,一個人擁有完全的控制、自由、權利、安逸,沒有障礙,沒有束縛。這意指有選擇的自由或不選擇的自由。能安然地積極活躍,或安然地從容悠閒。
  • 「我們或許會認為,自己不是真正在地受苦。即使是在受苦,也沒有那麼糟糕。我們不是活在貧民窟中,或在盧安達被屠殺。如果這種態度來自真正的知足和珍惜擁有的事物,那麼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珍惜是悉達多會認為可取的。但是,我們鮮少真正地滿足;我們的心時有一種永不休止的嘮叨,想要從生活中獲得更多,而這種不滿足就導致了痛苦。悉達多的解答是—-培養對情緒的覺察。如果情緒正在起的時候,你能夠有所覺察,即使只是一點點,不能夠限制它們的活動;它們變成像有監護人在旁的青少年。有人在監視著,魔羅的力量就會減弱。悉達多沒有被毒箭所傷,因為他覺察到這些只不過是幻相。同樣的,我們自己強大的情緒,也可以變成像花瓣一般地不具殺傷力。當天女接近悉達多的時候,他清楚地瞭解,她們如同火圈,只是和合而成的,因此她們失去了誘惑力,無法動他一絲一毫。同樣的,只要瞭解我們所欲求的物件事實上是和合而成的現象,就能破除誘惑的魔咒。當你開始注意到情緒所能夠造成的損害,覺知就會開始發展。當你有了覺知—-舉例來說,如果你知道自己正站在懸崖上行走不再那麼恐怖,事實上,它反而是非常刺激的。不知才是恐懼的真正根源。覺知不會妨礙你的生活,反而讓生命更加充實。如果你在享用一杯茶,而且瞭解短暫事物的甘與苦,你將能夠真正的享受那杯茶。」

 

在我開始認真檢視自己的情緒(特別是不愉快、憤怒的情緒)以後,發現大部分情緒的根本原因,究其實,都挺讓人難為情的,因為如同悉達多所說,情緒總是源自於我執與誤解。

 

有一件放在心裡的小事,因為過於難為情,以至於我還未曾跟昕顥說出口,現在要直接公諸於世了。

 

有一回員工旅遊,用完晚餐後老闆邀請大家在住宿飯店的高級餐廳宵夜聚餐。我心裡有些猶豫。那是孩子們的睡眠時間,孩子們習慣我陪伴入睡,尤其住宿外地環境陌生,我在的話事情會容易一些,作為一個好媽媽跟好太太,我不要去會比較好。另一方面其實我很想參加,那家餐廳很好吃(愛吃鬼無誤)且要價不斐,正可大快朵頤一番,也可以拋開孩子跟老闆同事社交閒聊輕鬆一下。我想去又不好意思直說,因此猶豫中隱隱期待昕顥鼓勵我去,而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我自己決定就好。期待落空的我,賭氣(但表面上盡量維持平靜)地說我根本不想去,然後因為一股氣沒處發,整晚陰陽怪氣找昕顥麻煩,當天夜裡甚至做噩夢跟他吵架。我還記得,在夢裡我氣憤地控訴,如果我是他,我一定會鼓勵他去,然後盡心盡力照顧好孩子不讓他擔心,他不能同等地為我著想,非常自私。夢裡情緒很激動,彷彿這麼多年來當媽媽的一切心酸委屈都跟吃不到這一頓飯有關。

 

當時我已稍微接觸佛法一些時日,很少如此情緒波瀾了,因此雖然在夢裡,我還是立刻轉念問自己,到底在氣什麼呢?只是為了貪吃嗎?為一頓飯氣成這樣?念頭一轉,發現在夢中,幾乎是當下就笑出來了(實在太蠢),睜開眼看,昕顥可舒舒服服地在旁邊睡呢。隔天,在不經意間,昕顥提起昨夜的事,他說,其實他覺得我應該要去比較好,不過我不想去也沒關係。不想去也沒關係(!!!)啊!原來他是這樣想的,昨夜夢裡那一段蠟燭兩頭燒的苦情職業婦女媽媽控訴無情自私爸爸的戲,原來徹頭徹尾都不是真的,但我在夢裡氣到幾乎要哭了。

 

原來人真的很容易就會被自己的情緒耍得團團轉。我並不是說人不能有慾望,當然慾望越少會過得越自在,但畢竟我們不是聖人。即便如此,真實面對自己的情緒還是很有用的。我當時的氣憤,除了貪吃,除了希望維持跟老闆同事的關係,很大一部分還混雜著想要當好媽媽好太太的壓力(這是我執),以及對「老公不體貼」的憤怒(也是我執)。如果不能釐清自己的情緒,就沒辦法靜下心來面對問題。譬如說,如果我希望老公體貼,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跟老公解釋我的需要(老闆可能希望我去)我的期待(我很想吃),請求並感謝他的同理跟協助,而不是吵架或生悶氣。如果我們兩個能夠平心靜氣地討論,也許可以就這件事情的「體貼」達成共識,在此之前,為什麼讓我去吃飯他一個人顧小孩是體貼,僅僅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並不是什麼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譬如說,他可能也很委屈,陪老婆去員工旅遊已經夠體貼,居然老婆還想拋夫棄子去吃飯!)。更何況事實上老公並沒有「不體貼」,他只是尊重(向來很任性的)老婆的選擇而已。但如果我當時直接罵人,吵起架來很容易擦槍走火混淆焦點(所謂不體貼這種指控,真要算起帳來可以互相從盤古開天闢地開始指責對方吧),甚至就算他據實反駁也很容易就被當作是只是找個高明的藉口罷了。好險事情並不是這樣發展,而事情的轉機就是我開始在憤怒時有轉念、覺知自己情緒的習慣。

 

工作上也是如此。先前有一個新同事在到職日主動表示可以幫我看合約,我當場只是客套地說謝謝,沒想到過幾天,發現他主動在我審完的合約簽呈上表示了一些在我看來不太有營養的法律建議,並且白目地在路上碰到時跟我說,哎呀,大家都勸他不要傻傻地幫我看合約什麼的。當下我還滿不爽的。喂!這位先生,我有請你幫過忙嗎?你是哪根蔥啊?連帶的好幾天在路上看到他都覺得這人真是討厭。有一天晚上,我問我自己,生氣的原因,是單純覺得他的專業意見很差(這倒是真的),浪費大家的時間,還是只是因為我的權威好像被威脅了呢?(畢竟我是在一人部門,以前是我說了就算的。)我跟自己坦承是因為後者,而且因為這種事情介意實在太幼稚了,所以我告訴自己不要隨便討厭他,以後也就事論事就可以了。這樣轉念之後,我看到他就不再心裡不舒服了,真是放了自己一馬(不然每天都要相見,等於每天受自己折磨)。沒有情緒以後,事情的處理就變得很單純。他當然還是可以對任何合約以他自己部門的立場(但不是幫我)表示意見,作為公司的法務,我應該很歡迎大家本於職責跟我討論對於合約的想法。如果我害怕失去尊重(這才是憤怒的原因,也是我執),應該要努力的方向是讓同事信賴我的專業意見並在有疑慮時放心跟我討論,而不是因為我的職稱壟斷討論的機會。至於生氣甚或排擠別人,更是一點用也沒有。

 

在這樣的練習當中,覺知情緒,破除我執,讓自己自由,是佛法給我的珍貴的禮物。

 

(待續) 

延伸閱讀:【近乎佛教徒】讀書筆記 之一

【近乎佛教徒】讀書筆記 之一 

我很喜歡這一本書,每次重新翻閱對我都是一場充滿喜悅的智識之旅。我因為這本書改變了一些生活態度,受益無窮,因此寫了這篇讀書筆記,想跟大家分享。

 

書名是「近乎佛教徒」,是藏傳佛教的喇嘛宗薩蔣楊欽哲仁波切以英文寫作,並由他的弟子姚仁喜(是的,就是那位名建築師)進行中文翻譯,親哲文化出版。(網路上有電子版全文,不知道是不是合法授權)

 

什麼是佛教徒呢?仁波切說,「如果一個人接受下列四項真理,他就是佛教徒: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註:即所謂「四法印」)」,「任何接受這四法印的人,即使沒有接受過佛陀的教法,甚至從未聽聞釋迦牟尼佛的名字,也可以與佛同道。 」

 

這本書就在跟我們解說佛教的四法印見地。這四項真理是單純的智慧,甚至無關任何宗教派別,不涉及任何神秘性或超自然力量(與因果業報或神通無關),也與任何佛教儀式(如念佛、誦經或禪坐)或教條(如茹素、不殺生、非暴力)無涉(仁波切說,道德或宗教教條本身也是變動的、無常的)。而仁波切認為這才是佛教的核心,並且希望用最簡單的語言解說。

 

我對佛學的認識很淺薄,但這本書對我有很大啟發,也是每個人都可以修持的可行的、充滿智慧的見地。希望與大家分享。

 

之一 諸行無常: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

 

諸行無常乍聽十分艱澀,白話說來,就是世間一切和合或造作的事物都是無常的,沒有任何基本的元素或概念是恆常不變的。

 

聽起來很有道理,不過,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很有道理,但知不知道或認不認同這些道理往往與我們的生活並不相干,所以,就算這是真理那又如何呢?事實上,這就是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因為它讓我相信諸行無常,並讓這個想法常存我心。而光是後面這一點,就已經讓我變成一個跟原本不太一樣的人。

 

我沒有辦法說得比仁波切更清楚,以下是書摘:

  • 「第一次聽到悉達多開始邁向證悟的故事(註:悉達多太子(也就是佛陀)捨棄王位修行,起因於對死亡的困惑),我們可能認為實在是太天真了。聽到一位將要領導整個國家的太子,問出這麼簡單的問題,似乎很奇怪。但其實我們才是真正幼稚的人。在這個資訊時代,斬首、鬥牛、血腥謀殺等衰壞與死亡的影像環繞著我們。這些環繞著我們的影像,非但沒有提醒我們最終的命運,反而被拿來作為娛樂和獲取利潤之用。死亡早已成為一種消費產品。我們大多數人並不去深思死亡的本質。我們不去承認自身與環境都是由不穩定的元素所組成,只須要一點小刺激就會分崩離析。我們當然都知道終有一天會死亡,但是除非是被診斷罹患絕症,大部分的人都自認暫時不會有危險。偶爾想到死亡的時候,所思索卻是『我會得到多少遺產?』或者『我的骨灰要灑在什麼地方?』諸如此類的事。從這個觀點來說,我們才是太天真了。」
  • 「我們在很多地方和淨飯王(註:悉達多太子的父親)一樣。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會不由自主的讓自己和他人避開真相。我們對衰朽的徵象已經產生了免疫力。我們告訴自己『不要老想著這些事』,並且用正面的方式來鼓勵自己。我們在生日派對吹熄蠟燭來慶生,而事實上熄滅的蠟燭應該用來提醒自己,離死亡又縮短了一年。我們以煙火與香檳慶祝新年,只讓自己忘掉舊的一年永不復返,新的一年難以預料的事實。然而,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當這個『任何事情』令不滿意的時候,我們就會故意轉移注意力,如同母親用玩具和小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一樣。如果心情不好,我們就會去逛街,上館子或看電影。我們編織夢想,瞄準終生成就,諸如海邊別墅、徽章、獎座、提早退休、名車、好朋友,好家人、好名聲,最好還有上金氏世界紀錄。到了晚年我們還有個忠誠的伴侶一起坐豪華遊輪旅行,或養純種貴賓狗。雜誌和電視介紹並強化這種快樂和成功的模範讓人們去追求,不斷地創造新的幻相來引誘我們。這些所謂成功的觀念,就是我們大人的嬰兒搖鼓。不論是念頭或是行為,我們在一天當中所做的任何事情,幾乎沒有一樣顯示我們覺知生命是多麼的脆弱。我們浪費時間在影城等候一部爛電影開演,或急著趕回家去看電視現場節目。當我們坐著看廣告、等待……,此生的光陰就逐漸消逝了。」
  • 「我們也許不是擁有孔雀的王子,但我們有事業、寵物貓咪和數不盡的責任在身。所有的事情老是出狀況。家電壞了,鄰居吵架、天花板漏水。親愛的人死了;或是他們早上醒來之前,下巴和悉達多的宮女一樣鬆垮,看起來就像死了一般。也許他們聞起來有積濁的煙味、或昨晚的大蒜味。他們張著咀嚼食物的嘴嘮叨不停。但我們還是心甘情願地困在那裡,不試圖逃開。或者,我們終於會忍無可忍,心想:『我受夠了!』,然後結束一段關係,卻又再找另一個人重新來過一遍。我們對這樣周而復始的迴圈從不厭倦,因為我們期待而且相信,有個無瑕的靈魂伴侶或者完美的香格里拉,正在某處等著我們。面對著每天令人懊惱的事,我們自然的反應就是認為我們可以把它們弄對,這一切都能修理,牙齒是可以刷的,我們可以感到完滿。也許我們還會認為,總有一天,我們會從生命中的課題中學會圓滿。我們期望自己變成像星際大戰電影中的智慧長者Yoda一樣,卻不知圓熟只是衰朽的另一個面向。潛意識中,我們期待自己會到達不再需要修理任何東西的境界。總有一天,我們會『從此過著快樂的生活』。我們深信『解決』的概念。好像我們所有經歷的一切,到這一刻止的生命,都只是在彩排。盛大的演出還沒有開始。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這種永無休止的處理、重新安排以及更新版本,就是『生活』的定義。事實上,我們是在等待生命開始。如果有人逼問,大部分的人都會承認自己是為了某種美好的將來而努力,譬如在緬因州肯尼邦克港的木屋。或哥斯大黎加的小屋中安享退休生活。或者有人夢想在中國山水畫般的理想山林裡,在瀑布和鯉魚池畔的茶亭中,禪思靜坐安享晚年。」
  • 「完全不憑藉任何科學工具,悉達多太子以吉祥草為墊,坐在一棵菩提樹下,探索人類的本性。經過了長時間的思惟,他終於了悟一切萬有,包括我們的血肉、我們所有的情緒和我們所有的覺受,都是兩個以上的元素組合而成。當兩種或多種元素和合在一起,新的現象就會產生:釘子和木頭產生了桌子;水和葉子產生了茶;而恐懼、虔誠和救世主,就產生了神。這些最終的產物,並沒有獨立於其各別元素的存在。相信它真實獨立存在,是最大的騙局。而在和合的同時,各個元素也起了變化。只因接觸和合,它們的性質也隨之改變了。他了悟到不僅人類的經驗是如此,所有事物、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都是如此,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會改變。一切萬有,沒有一樣是以獨立、恆常、純粹的狀態存在。你手上的書不是、原子不是,甚至神祗也不是。因此,任何存在於人心可達之物的事物,即使只是想像的,譬如一個四臂人,都需要依賴於其它東西的存在。因此悉達多發現,無常並不像一般人以為的就是意味著死亡,而是意味著變化。任何事物和另一個事物之間的位置或關係轉變了,即使是非常細微的變動,都要依循無常的法則。透過這些了悟,悉達多終於找到了一個方法解除死亡的痛苦。他接受了變化是不可避免的,而死亡中,人是這個迴圈的一部分。而且他更進一步地體認到沒有全能的力量能夠扭轉死亡之路,因此也就不會困在期待之中。如果沒有盲目的期待,就不會有失望。如果能瞭解一切都是無常,就不會攀緣執著;如果不攀緣執著,就不會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著。悉達多從恆常的幻象中覺醒,因此我們稱他為佛陀、覺者。
  • 每個變化都蘊藏著死亡的因素。今日就是昨日之死。大部分的人都接受一切生者終將死亡。然而,我們對『一切』與『死亡』的定義或許不太一樣。對悉達多來說,生指的是一切萬有,不僅僅是花朵、蘑菇、人類,而是一切生成或和合的事物。而死亡指的是任何的解體或是解構……就這樣,他深刻地了悟了無常的真相。他的了悟並不如發現一顆新星般地驚人,也不是用做道德判斷、發起社會運動或創立宗教,更不是一種預言。無常純粹是一個簡單實在的事實。
  • 「佛陀教導我們,至少我們心中要保持著無常的概念,不要故意去隱藏它。我們借著不斷地覺察和合的現象,便會了知因緣相依。認識因緣相依,我們就會認識無常。而當我們知道一切事物皆無常,才不會被種種假設、僵化的信條(不論宗教的或世俗的)、價值體系和盲目信仰所奴役。這樣的覺察力可以讓我們免於受限於個人的、政治的和感情的戲碼之中。
  • 「雖然我們對自己的道德原則感到自豪,而且常強加於別人身上,但是道德觀還是具有少許的價值。然而,在整個人類歷史當中,道德的定義也隨著時代精神而一直在改變。」
  • 「當悉達多提到『一切和合的事物』,他所指的不只是像DVD、你的狗、艾菲爾鐵塔、卵子和精子等具體可認知的現象而已。心、時間、記憶和上帝,也是和合而成。而每一和合的成分,又依賴更多不同層次的和合而成。同樣地,當悉達多教導無常時,他也超越了一般『結束』的想法,像是那種認為死亡只發生一次就完了的概念。死亡從生、從創造的那一刻開始,就沒有停過。每一個變化,都是死亡的一種形式,因此每一個生都包含了另一個事物的死亡。
  • 「當我們學會瞭解每一件事物及狀況的各個和合部分,我們就能學會培養寬容、諒解、開放與無畏。」
  • 「恐懼和焦慮是人類心智中主要的心理狀態。恐懼的背後是對確定性不斷的渴求。我們對未知感到恐懼。人心對肯定的渴望,是根植於我們對無常的恐懼。當你能夠覺察不確定性,當你確信這些相關聯的成分不可能保持恆常與不變時,就能生起無畏之心。你會發現,自己真正能準備好面對最壞的狀況,同時又能容許最好的發生。你會變得高貴而莊嚴。這種特質能增強你的能力,不論是在工作,作戰、談話、組織家庭,或是享受愛和情感關係。知道下個轉彎外就有某件事情等著你,如同英明的將軍一般,胸有成竹,毫不驚慌。」
  • 「對悉達多來說,如果沒有無常,就不會有發展或進步。小飛象大寶(Dumbo)也理解這一個道理。小時候因為那對大耳朵被人排斥,它寂寞、沮喪又擔心被趕出馬戲團。但是後來發現它的『畸形』能讓它飛行,即獨特又珍貴。它變得廣受歡迎。如果它早一點相信無常,就不會在開始的時候受那麼多苦。對無常的體認是個關鍵,讓我們不再害怕身陷某個情境、習氣或模式,而永遠無法逃脫。
  • 絕望,它的反面—-盲信一樣,都是相信恆常的結果。你不只可以改變外在的物質世界,也能改變內在的情緒世界。
  • 「即使最可怕的地獄與懲罰,也是和合而成,因此是無常的。地獄不是永遠存在於地底下某處,而受懲罰者永遠在那兒受折磨。它比較像是場噩夢。你夢到被一支大象踐踏,這是由各種條件所產生的。 首先,是你睡著了,其次,你可能有過與大象相處不愉快的經驗。不管噩夢持續多久,在那時間裡,你是身處地獄。然後,因為有鬧鐘的因緣,或者只是因為睡夠了,你醒了過來。那場夢就是暫時的地獄,而它和我們概念中「真正的」的地獄,沒有什麼不同。」
  • 「我們通常只想要無常的一半過程。我們要要生而不要死,只要得而不要失,只要考試的結束而不要它的開始。真正的解脫來自領受整個迴圈,而不緊緊抓住自己喜歡的部分而已。

 

有了諸行無常的體悟以後,我對自己的生活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我們現在的生活,就是每天每天上班工作下班帶小孩,幾乎可以說全年無休,昕顥跟我常常相互唉嘆我們喪失自由的人生是多麼地悲慘。以前我會安慰自己,再撐幾年就好喔,再撐幾年小孩大了我的美好人生就回來了。仔細想想,事情好像不是這樣。可以想見,未來的生活好像也不會比現在更「美好」,永遠都有不一樣的煩惱:小孩長大了開始有課業問題,青春期的親子關係會比現在更困難,爸爸媽媽可能老了,病了,工作上永遠都有不同的壓力,而且,終有一天,親愛的家人或是我自己將會離開人世,我們終將永別。就算中了樂透不用工作爸媽身體健康小孩有人帶,這樣的生活好像也不會快樂太久,沒有挑戰的人生,很快就會感到乏味吧。

 

意識到將美好人生的夢想託付將來不過是一種妄想這件事情以後,我對寶兔的容忍度變得比較高。我開始覺知,這兩個孩子像「現在」這樣的可愛法,也都只有「現在」而已,如果不能好好享受好好珍惜,那麼我就要永遠錯過了。就像看他們小時候的照片常脫口而出「好可愛啊!」,可是在照相的那些日子裡我好像也常常自以為悲慘,渾然不覺現在的我再怎麼想要,也沒有辦法親身感受他們在「那個階段」的可愛法了。

 

生命中所有「現在」在我身邊的幸福,也都只有「現在」而已,而「現在」可能就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如果我真心地好好地珍惜。

 

很煩悶的時候我會告訴自己,生活的本質就是像現在這樣平凡的每一天每一天的累積,如果我不想要永遠都活在罵老公罵小孩罵老闆罵同事的地獄裡,唯一的方法,就是想辦法改變自己的壞情緒,讓自己看見生活裡那些可愛的部分。

 

另一方面,我也不再那麼害怕「失去」。譬如說,這一陣子因為各方面條件配合,大部分的時候昕顥跟我可以一起接孩子們放學,回家煮飯給孩子們吃。我清楚認知這件事情對像我們這樣的雙薪家庭有多麼奢侈難得,這種景況可能沒辦法長時間維持。因為體認諸行無常,未來縱然有所改變,我也能靜心接受了。

 

諸行無常,我希望自己能活在當下。

 

(待續)

延伸閱讀:【近乎佛教徒】讀書筆記 之二

體貼

之一 

老公在發現老婆搞砸一件事情的時候溫言安慰說,這件事情他自己也有錯 ,不該全讓老婆一個人處理。

 

之二 

在老婆詢問老公關於明天他一直很想上的課程相關事宜時,主動表示要取消行程,因為他今天晚上公司有事,讓老婆一個人帶兩個孩子已經很過意不去,明天要在家陪老婆小孩。

 

收到體貼的老婆很開心,覺得自己帶小孩沒有問題,所以老公明天請放心上課吧。

小兔2Y2M成長記錄

Part I 小兔成長記錄
小詩

媽媽牽兔兔的手,跟平常一樣隨口亂說:「牽牽小手我愛你」。兔兔接口:「我還想要抱抱你。」(這簡直就是一首小詩了!)

 

生日的時候

跟媽媽逛超市,看見一個好可愛的卡通餐具,兔兔拿給媽媽:「媽媽買!」。媽媽:「我們今天沒有要買餐具耶,不過你生日的時候可以自己選禮物,到時候你如果還喜歡這個餐具,就可以買。」兔兔(不疑有他):「好!」,再次拿給媽媽:「我要這個禮物。」(語氣誠懇真摯)。媽媽:「可是今天不是你生日耶,要等到生日那一天才可以自己選禮物喔。」,然後把餐具放回架上,帶著似懂非懂的兔兔離開(媽媽擦冷汗,你生日還要快十個月呢……)。

 

黃色小鴨

在車上看窗外景觀,小寶提起繪本裡的大肚美人跟茶壺山。媽媽:「大肚美人跟茶壺山都在基隆,我們下次去基隆玩。」小寶:「基隆有黃色小鴨耶!」(媽媽驚,妳怎麼會知道?)兔兔接口:「黃色小鴨破掉了」(媽媽又驚,怎麼連你都知道?)小寶微怒:「黃色小鴨是髒掉了不是破掉了。洗了又髒,洗了又髒……」兔兔間持:「黃色小鴨破掉了!」然後兩小為了黃色小鴨是破了還是髒了爭論不休。媽媽:「你們為什麼會知道黃色小鴨?」小寶:「新聞報導說的啊。」喔,應該是在奶奶家看電視,元旦那一天兔兔在奶奶家,所以進度比姐姐更新。吸收能力這麼好,還好我們家沒有電視。

 

金鉤鏢

兔兔先生跟著姐姐唱起英文歌來了,「金鉤鏢,金鉤鏢,金鉤偶得餵….」(每次聽到那個字正腔圓的「鏢」,爸媽都會忍不住笑場)。

 

入戲

兩小陶醉地聽著小美人魚的“Kiss the Girl”,媽媽從廚房忙完走出來,發現他們已經演起來了:把兩張椅子併在一起當船,把彩色筆接起來當槳,唱到最末假裝快要親嘴,然後不小心翻船掉下去(完全符合劇情,忘記細節又很懷念的可以來我家看)。

 

摔倒的遊戲

入戲翻船的隔天早上,小寶又請媽媽放“Kiss the Girl”的音樂。兔兔一聽大樂,忙著問:「姐姐,我們再來玩摔倒的遊戲好嗎?」(原來兔兔的重點是摔倒,哈哈哈)

 

擦地板

兔兔跪在地上認真擦地板。奶奶定睛一看:「唉呀,你怎麼拿奶奶的眼鏡布去擦地板!」這下奶奶要怎麼擦眼鏡呢?(昏)

 

太貪心

兔兔拿了滿手東西往外走。阿公:「小兔你拿得動嗎?」兔兔:「我可以。」走沒幾步,東西掉下來。兔兔轉過身跟阿公告解:「阿公我拿不動……我太貪心了。」(哈哈哈)

 

兔兔落水記

在舅公家拜年,就在大人們忙著生火烤桶仔雞,媽媽進房間拿相機的那短短的一分鐘,兔兔先生一腳滑進家裡的荷花池跟小魚一起戲水了。剛下水還呵呵笑(有沒有這麼欠揍?),過了幾秒鐘發現爬不起來才知道怕,開始大哭。池水很淺,沒有危險,不過全身濕透了被撈起來,媽媽又沒有帶換洗衣物,害阿媽四處跟親戚借衣服,還麻煩阿姨幫兔兔把衣服洗好。洗過熱水澡換了乾淨的衣服,兔兔還有些驚魂未定,跟媽媽說:「不好玩,不要再掉進水池了」(知道就好)。

 

 

 

Part II 爸媽的心事

精明

前幾天跟朋友聊到帶兔兔比帶小寶費神,因為要多變很多花樣才行。當場難以具體描述(我只能抽象形容兔兔跟小寶精明程度的差距,差不多就是周先生跟我之間的差距……),今天早上實戰一番後馬上就有新鮮熱辣的例子。譬如說,兩歲的孩子都不肯乖乖讓爸媽換尿布,以前對小寶,只要跟她說「要換尿布囉,妳想要讓爸爸換還是媽媽換?」或是「你想在沙發上換或是在床上換?」開放這種程度的選擇小寶就會歪歪頭認真思考回答,然後在我聽從她的「指令」下開心配合。可兔兔不,他一定會明確地跳到最關鍵的問題:「可是我不想要換尿布耶!」所以媽媽要想出額外的新把戲,譬如說要跟他玩「一二三停(雙腳不能動),四五六動(雙腳要快速踢踢踢)」的遊戲,然後穿插著一二三或四五六的口令,並在一二三停的時間快速地換尿布,或是像今天早上,在他拒絕讓爸爸或媽媽換尿布的時候,問他「那你要讓巧虎還是琪琪換尿布呢?」,在他選擇琪琪然後開心坐下來讓琪琪(當然還是我)換尿布時,用琪琪的口吻跟他對答(唉我家明明沒有巧虎,我怎麼這麼熟?),並快速地換尿布。而且,不管哪一種遊戲,大概三四天他就膩了不理我了。可是如果不玩遊戲,他當然更不會理我,而強制他或責罵他,則會讓我比想新花招更費神。

 

原來是我

我對小寶的要求比兔兔嚴苛許多,最近在想,這應該不單純是小寶年紀大應該要比較懂事的緣故,很可能是媽媽柿子挑軟的吃的結果。經過長久的磨合,小寶現在其實挺聽話的,脾氣比小時候好很多,也比較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緒了。兔兔脾氣就還是壞,從一歲九個月(可以這麼精準多虧了月記錄)進入叛逆期以來,快半年了都是這樣(我已經快要忘記他從前乖得像小天使是什麼樣子了)。這一陣子很累,連生氣罵小孩都覺得太累了,所以常常對兔兔的無理取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甚至會哄他幫他下台階讓家裡盡快恢復平靜。發現自己的不公平與放水行徑,最近開始有意識地對兔兔嚴格一點,亂哭鬧的時候就鐵了心讓他鬧到底不理他,平靜地做我自己的事情。結果,小孩果然會自己討饒,冷靜下來以後也很乾脆的道歉,脾氣明顯收斂許多。原來之前是我太寵他了……

 

 

來看照片吧。

河堤公園就很好玩:

 

琉園博物館發現外星人:

 

老樹根魔法木工坊

資本

前幾天才在想有關『資本』在現今的概念,正確一點描述是『科技對勞動報酬不均的影響』,今天就看到這篇文章。

人,生來就不是平等的

或是原文

All men are created unequal

首先,這標題下的不太好(關我屁事)。其次,翻譯的也有一點太超過,譬如 “capital” 直接翻譯成『資本論』,就會讓人聯想到另外一本很有影響力,也很特別的書,我們還是中性一點,就說是資本就可以了。我建議大家還是看原文,因為很多論點中文並沒有全部(或是正確)翻譯。

作者的立論當然也有一些問題,例如 “wealth”跟 “capital” 在經濟學中,應該不會完全是一樣的概念,但是我們先把討論限縮在『報酬』這方面,兩者間的差異對一般人來說就比較沒那麼重要,對後面討論的理解也(應該)不會造成太多影響。

我原來的想法是比較微觀的,『科技的進步會讓勞動報酬更加不均』。主要原因是科技做為提升生產力的因素,對那些很有能力的人來說,可以大幅提升他們的生產力。極端一點來說,科技讓很多中間的管理階層消失,而這些報酬很有可能不會流向基層的員工,而是流向高階的管理層。所以所得分配為之惡化。

上面那篇文章的作者的觀點則是比較宏觀的,短文中的一個論點是(我沒看過原著,而且我不會法文,英文版準備中),經濟成長越小,則不均衡度越大。而且資本的報酬率會高於全經濟的成長率。這乍聽之下不合理,但細想卻是明顯的有可能,就是資本搶奪了大部分的經濟成長果實,使得收入差距提高,所得分配惡化。

兩個不同的說法,卻能導出一樣的結論,不知道大家有怎樣的想法?歡迎一起交流。

[embedy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sTfUFDDY2Y[/embed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