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realpath():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volume1/web_packages)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var/services/web_packages/wordpress:/tmp:/var/services/tmp) in /volume1/web_packages/wordpress/wp-content/plugins/wp-google-maps/legacy-core.php on line 395 好發議論 – H2C2

資本

前幾天才在想有關『資本』在現今的概念,正確一點描述是『科技對勞動報酬不均的影響』,今天就看到這篇文章。

人,生來就不是平等的

或是原文

All men are created unequal

首先,這標題下的不太好(關我屁事)。其次,翻譯的也有一點太超過,譬如 “capital” 直接翻譯成『資本論』,就會讓人聯想到另外一本很有影響力,也很特別的書,我們還是中性一點,就說是資本就可以了。我建議大家還是看原文,因為很多論點中文並沒有全部(或是正確)翻譯。

作者的立論當然也有一些問題,例如 “wealth”跟 “capital” 在經濟學中,應該不會完全是一樣的概念,但是我們先把討論限縮在『報酬』這方面,兩者間的差異對一般人來說就比較沒那麼重要,對後面討論的理解也(應該)不會造成太多影響。

我原來的想法是比較微觀的,『科技的進步會讓勞動報酬更加不均』。主要原因是科技做為提升生產力的因素,對那些很有能力的人來說,可以大幅提升他們的生產力。極端一點來說,科技讓很多中間的管理階層消失,而這些報酬很有可能不會流向基層的員工,而是流向高階的管理層。所以所得分配為之惡化。

上面那篇文章的作者的觀點則是比較宏觀的,短文中的一個論點是(我沒看過原著,而且我不會法文,英文版準備中),經濟成長越小,則不均衡度越大。而且資本的報酬率會高於全經濟的成長率。這乍聽之下不合理,但細想卻是明顯的有可能,就是資本搶奪了大部分的經濟成長果實,使得收入差距提高,所得分配惡化。

兩個不同的說法,卻能導出一樣的結論,不知道大家有怎樣的想法?歡迎一起交流。

[embedy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sTfUFDDY2Y[/embedyt]

手機雜感

經過一番天人交戰,我決定拒絕維修,請廠商回收我使用一年的舊手機。

 

話說,兩個星期前外出開會,好不容易有機會去好友Beti的甜點店貝氏邏輯外帶幾個法式甜點回家,在捷運上一個不穩,單手拎著裝甜點的紙盒差點傾倒,深怕毀了Beti的作品,大驚之下趕緊用我拿著手機的另一支手救援,結果,甜點是穩住了,換成手機跌落,液晶螢幕(連同我的心)碎成一片一片。

 

唉。

 

原本很想維修,救救它,估計花費新台幣七千元大洋(呃)。摔壞的手機是7.7吋的平板,心碎的原因不是對它有什麼特殊情感,我對3C產品毫無熱情,事實上拿著7.7吋的平板當手機總是引起旁人的側目閒話,但它方便好用:不像iPad那麼重,螢幕比一般智慧型手機大而方便閱讀,可以兩三天不充電(我用量不算高),又沒有故障過。我對手機的使用大約是山頂洞人的程度,這已經是我的全部需求。好啦,事實上原廠配有一隻型似鋼筆的藍芽耳機,用鋼筆耳機接電話應該很專業帥氣,但我是一個嫌麻煩又不怕丟臉的大嬸,因此總是扯著嗓門直接拿大平板講電話。

 

扯遠了。它好用也不是讓我想出手挽救的理由,畢竟手機這種東西總是有更新更好的貨(花錢就是了,唉)。我想救它純粹是出於罪惡感。自從看了東西的故事這本書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3377,知道電子產品在開採、製造、分配、消費與廢棄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掠奪、剝削與汙染如此讓人怵目驚心(沒有書也可以看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AcVq2rxGa18),我實在很不想要讓手上這隻摔壞的手機因我之故變成再度汙染環境的廢棄物(手機中部分材料含有劇毒)。這也是我始終對賈柏斯先生沒有好感的理由,鼓吹電子產品追求流行,不斷消費、丟棄循環的始祖不就是他嗎?

 

理智的周先生建議我換一支新手機就好,價格比維修高不了多少,而且拿回來的是新品,而不是我已經使用一年,摔碰多次,可能過不了幾個月就到廠商設定的預期壽命(再念一下,這事真是邪惡地不得了)而開始小問題不斷的舊貨,更何況,維修過的電子產品通常特別容易故障。

                                                            

幾經猶豫,我還是投降了,打電話拒絕維修,跟我的手機告別。廠商維修部門說,他們可以幫忙回收,希望這可以減少一點點對環境的危害。無論如何,我很抱歉,希望以後不要再這樣手腦雙殘地傷害其他無辜的手機了。

 

這兩個禮拜回過頭用以前的Nokia傳統手機,除了覺得輸入法稍嫌麻煩以及不能用whatsapp跟FB外,其實它輕巧好用,正常使用下可能一個禮拜都不用充電。而且,如此一來,反而多了很多原本閒耗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其實挺好的。

 

不久前看過一篇文章,提到大家似乎都認為手機是生活的必需品,其實,沒有手機的生活清淨得多,大部分用手機說的事情,好像都沒有急迫到非馬上說不可,該找你的人,沒有手機也多半找得到你。這種豁達清爽的心境真令人心嚮往之。只是,對我來說,真要跟手機徹底告別,好像也不是這麼容易啊。

都是腦袋的問題—不要再怪收視率了

大家都在討論台灣媒體相對於外媒素質低落的問題。台媒一貫的回覆,都是收視率惹的禍。我並不同意這樣的看法。隨手找到下面三則跟此次日本震災有關的報導,不用灑狗血,不用缺德,一樣可以做出有市場又有意義的新聞:

1.前幾天聯合報的外電報導,一名英國資深記者觀察……災民們並未哭泣或陷入歇斯底里,更沒有流露憤怒的神情,「只是默默的、保持尊嚴做著該做的事。」……「救難人員小心翼翼的抬起一具以髒汙毛毯包裹的罹難者遺體。」「日本人以愛、尊嚴及簡單儀式裹覆死難者遺體的態度,讓他肅然起敬。」

相較於台灣媒體的大呼小叫,我不相信這樣的報導震撼力會比較小。

2.CNN的獨家,報導東電五十個死守崗位的勇士。這篇報導顯然已經引起全球記者的追隨了。

(以上兩篇題材都來自中時部落格的趙老大)

http://blog.chinatimes.com/chao/archive/2011/03/15/625285.html
http://blog.chinatimes.com/chao/archive/2011/03/16/626497.html

3.中時資深記者梁東屏的報導,在一片對日本災後處理的叫好聲中,點出日本救災的問題。(梁東屏是極少數我很欣賞的台灣記者)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8319/112011031600473.html

我要說的是,台灣媒體普遍欠缺的是觀點,因為沒有有意義的觀點,只能用下三濫的角度炒新聞。不要再怪收視率了,要怪,只能怪自己沒有那個水準吧。

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看嗎?

最近參加了兩場人山人海的活動。一是上個月陪爸媽看花博,一是上週六的簡單生活節。兩場活動原本都是喜歡的,看花,逛小東西,聽歌,都是很讓人開心的事。唯一不太妙的地方就是人多。年紀大了,看到人多就怕,尤其多半是不太長眼的路人,會冷不防往你身上撞過來,還不一定道歉。

這也都還是意料中的事,讓我歎為觀止的,是無所不在的相機。

先說花博,我在花博遇到很多來戶外教學的可愛小學生,熱鬧地跑來跑去,而且,幾乎每個脖子上都掛著一台相機(很多還是昂貴的數位單眼喔,現在的爸爸媽媽們口袋很深),然後,每 一 個 盆 栽,每 一 個 景 點 都要拍。所以,要很有耐心的等他們每個人都拍完了,才能接近我想要看的花草。

然後,是簡單生活節。華山藝文特區相對不大,又一下子湧進上萬人,比起花博更加寸步難行。而且,幾乎人手一台相機,在狹小的空間裡,用各種扭曲的姿勢伸出手卡位,一攤一攤地,甚至一個作品一個作品地,拍老闆們的創意跟心血,可是很少願意花錢買。最妙的是演唱會,歌手一來,大家同時把相機舉起來,整齊劃一得用同一個角度攝影。

我想起先前看的某篇文章,某位仁兄不堪人情壓力參加某一年的101跨年煙火,倒數計時時,驚詫莫名得發現,除了他之外,所有人一起舉起相機,只從相機裡得小框框看眼前的煙火盛景。是說,大家這麼辛苦擠到現場來,看比我們在家看電視還小的畫面,不覺得有些委屈嗎?

我自己沒有什麼攝影天份也不太愛照相,不過很欣賞會攝影的朋友們,我們家少少的照片也多半靠朋友們的施捨。不過,我看到的花博跟簡單生活節現象實在稱不上攝影。沒有觀點,沒有角度,只是一個勁的狂拍猛拍,彷彿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似的,生怕漏了什麼沒辦法告訴別人自己來了一場。

可以試著用自己的眼睛看看這個世界嗎?

電視與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不太看電視,搬了幾次家,家裡現在連電視機都沒了。

我還記得,一開始是出於對台灣電視節目的嫌惡感。無中生有,八卦嗜血的新聞節目,低級趣味,充滿語言暴力的綜藝節目,是非顛倒,人云亦云的談話節目…看電視總是看的我心煩意亂。收視率反應了整個社會的集體弱智現象,更使我焦慮不安。

不看電視之後,突然間,生活就乾淨清爽了起來。

我們開始多很多時間看書,聽音樂,好好聽對方說話。現在,則是陪小寶講故事唱歌跳舞。在事務所有段時間工時很長壓力很大,每天半夜回家,睡前讀小說讓我真正抽離工作,徹底休息。我還記得當時的好幾個同事告訴我,每天凌晨回家,還是一定要呆坐在沙發上空轉遙控器搞到自己筋疲力竭才能入睡,相形之下,我的心裡平靜很多。

這幾年陸續看了一些歷史小說,人物傳記,還有史評雜文,看了不同時代的政治亂象,生離死別,我最近才開始對這個轉型社會的錯亂有些同情與理解。可以有一些抽離的觀看這個社會,說到底,都要謝謝電視的離我遠去。

我知道確實有一些好的節目,平心而論,電視惠我良多。我的英文很明顯的是從看沒有字幕的美國影集好起來的,在美國我們最愛的HGTV,一直到最近它的網站還給了我們非常多裝潢上的好點子。不是說外國的月亮就一定比較圓,說真的,我不是很在乎美國人的低級節目,我不愛看,看了也不致於心情沮喪,更何況,當年窮學生如我們,看不起任何美國主流電視台,每天吃飯時間轉來轉去的也就是那幾個冷門頻道跟過氣影集(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居然在2005年還可以看到重播的馬蓋仙,這樣講就知道有多過氣了吧,哈),與美國社會脈動也著實搆不上邊。話說回來,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無論如何都會錯過很多美好的訊息,少了一點好電視節目,實在算不上什麼。

不看電視的理由,生小孩後又多了好幾個。沒有電視的汙染,小孩的身體跟心理都會清爽健康些。一歲的小寶,很明顯的專注力很好,我們猜,跟不看電視有些關連。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因為,我們決定明天起要把電視機給裝上了。

退休後的婆婆每天辛辛苦苦到我們家煮晚餐,八點多好不容易全家到齊一塊吃頓飯,卻總是不到九點就匆匆離去,往往還來不及跟小寶玩上十分鐘…追根究柢,是因為我們家沒電視,老人家得趕回家去看她心愛的節目。因為諸多原因,婆婆最近心情不甚好,我們可以想到的孝親之道,除了多關心她,也就只有裝個電視讓她開心開心了。

回復電視生涯有感。希望有了電視,我們還是可以繼續過著乾淨清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