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realpath(): open_basedir restriction in effect. File(/volume1/web_packages) is not within the allowed path(s): (/var/services/web_packages/wordpress:/tmp:/var/services/tmp) in /volume1/web_packages/wordpress/wp-content/plugins/wp-google-maps/legacy-core.php on line 395 【近乎佛教徒】讀書筆記 之一  – H2C2

【近乎佛教徒】讀書筆記 之一 

我很喜歡這一本書,每次重新翻閱對我都是一場充滿喜悅的智識之旅。我因為這本書改變了一些生活態度,受益無窮,因此寫了這篇讀書筆記,想跟大家分享。

 

書名是「近乎佛教徒」,是藏傳佛教的喇嘛宗薩蔣楊欽哲仁波切以英文寫作,並由他的弟子姚仁喜(是的,就是那位名建築師)進行中文翻譯,親哲文化出版。(網路上有電子版全文,不知道是不是合法授權)

 

什麼是佛教徒呢?仁波切說,「如果一個人接受下列四項真理,他就是佛教徒: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註:即所謂「四法印」)」,「任何接受這四法印的人,即使沒有接受過佛陀的教法,甚至從未聽聞釋迦牟尼佛的名字,也可以與佛同道。 」

 

這本書就在跟我們解說佛教的四法印見地。這四項真理是單純的智慧,甚至無關任何宗教派別,不涉及任何神秘性或超自然力量(與因果業報或神通無關),也與任何佛教儀式(如念佛、誦經或禪坐)或教條(如茹素、不殺生、非暴力)無涉(仁波切說,道德或宗教教條本身也是變動的、無常的)。而仁波切認為這才是佛教的核心,並且希望用最簡單的語言解說。

 

我對佛學的認識很淺薄,但這本書對我有很大啟發,也是每個人都可以修持的可行的、充滿智慧的見地。希望與大家分享。

 

之一 諸行無常: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

 

諸行無常乍聽十分艱澀,白話說來,就是世間一切和合或造作的事物都是無常的,沒有任何基本的元素或概念是恆常不變的。

 

聽起來很有道理,不過,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很有道理,但知不知道或認不認同這些道理往往與我們的生活並不相干,所以,就算這是真理那又如何呢?事實上,這就是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因為它讓我相信諸行無常,並讓這個想法常存我心。而光是後面這一點,就已經讓我變成一個跟原本不太一樣的人。

 

我沒有辦法說得比仁波切更清楚,以下是書摘:

  • 「第一次聽到悉達多開始邁向證悟的故事(註:悉達多太子(也就是佛陀)捨棄王位修行,起因於對死亡的困惑),我們可能認為實在是太天真了。聽到一位將要領導整個國家的太子,問出這麼簡單的問題,似乎很奇怪。但其實我們才是真正幼稚的人。在這個資訊時代,斬首、鬥牛、血腥謀殺等衰壞與死亡的影像環繞著我們。這些環繞著我們的影像,非但沒有提醒我們最終的命運,反而被拿來作為娛樂和獲取利潤之用。死亡早已成為一種消費產品。我們大多數人並不去深思死亡的本質。我們不去承認自身與環境都是由不穩定的元素所組成,只須要一點小刺激就會分崩離析。我們當然都知道終有一天會死亡,但是除非是被診斷罹患絕症,大部分的人都自認暫時不會有危險。偶爾想到死亡的時候,所思索卻是『我會得到多少遺產?』或者『我的骨灰要灑在什麼地方?』諸如此類的事。從這個觀點來說,我們才是太天真了。」
  • 「我們在很多地方和淨飯王(註:悉達多太子的父親)一樣。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會不由自主的讓自己和他人避開真相。我們對衰朽的徵象已經產生了免疫力。我們告訴自己『不要老想著這些事』,並且用正面的方式來鼓勵自己。我們在生日派對吹熄蠟燭來慶生,而事實上熄滅的蠟燭應該用來提醒自己,離死亡又縮短了一年。我們以煙火與香檳慶祝新年,只讓自己忘掉舊的一年永不復返,新的一年難以預料的事實。然而,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當這個『任何事情』令不滿意的時候,我們就會故意轉移注意力,如同母親用玩具和小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一樣。如果心情不好,我們就會去逛街,上館子或看電影。我們編織夢想,瞄準終生成就,諸如海邊別墅、徽章、獎座、提早退休、名車、好朋友,好家人、好名聲,最好還有上金氏世界紀錄。到了晚年我們還有個忠誠的伴侶一起坐豪華遊輪旅行,或養純種貴賓狗。雜誌和電視介紹並強化這種快樂和成功的模範讓人們去追求,不斷地創造新的幻相來引誘我們。這些所謂成功的觀念,就是我們大人的嬰兒搖鼓。不論是念頭或是行為,我們在一天當中所做的任何事情,幾乎沒有一樣顯示我們覺知生命是多麼的脆弱。我們浪費時間在影城等候一部爛電影開演,或急著趕回家去看電視現場節目。當我們坐著看廣告、等待……,此生的光陰就逐漸消逝了。」
  • 「我們也許不是擁有孔雀的王子,但我們有事業、寵物貓咪和數不盡的責任在身。所有的事情老是出狀況。家電壞了,鄰居吵架、天花板漏水。親愛的人死了;或是他們早上醒來之前,下巴和悉達多的宮女一樣鬆垮,看起來就像死了一般。也許他們聞起來有積濁的煙味、或昨晚的大蒜味。他們張著咀嚼食物的嘴嘮叨不停。但我們還是心甘情願地困在那裡,不試圖逃開。或者,我們終於會忍無可忍,心想:『我受夠了!』,然後結束一段關係,卻又再找另一個人重新來過一遍。我們對這樣周而復始的迴圈從不厭倦,因為我們期待而且相信,有個無瑕的靈魂伴侶或者完美的香格里拉,正在某處等著我們。面對著每天令人懊惱的事,我們自然的反應就是認為我們可以把它們弄對,這一切都能修理,牙齒是可以刷的,我們可以感到完滿。也許我們還會認為,總有一天,我們會從生命中的課題中學會圓滿。我們期望自己變成像星際大戰電影中的智慧長者Yoda一樣,卻不知圓熟只是衰朽的另一個面向。潛意識中,我們期待自己會到達不再需要修理任何東西的境界。總有一天,我們會『從此過著快樂的生活』。我們深信『解決』的概念。好像我們所有經歷的一切,到這一刻止的生命,都只是在彩排。盛大的演出還沒有開始。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這種永無休止的處理、重新安排以及更新版本,就是『生活』的定義。事實上,我們是在等待生命開始。如果有人逼問,大部分的人都會承認自己是為了某種美好的將來而努力,譬如在緬因州肯尼邦克港的木屋。或哥斯大黎加的小屋中安享退休生活。或者有人夢想在中國山水畫般的理想山林裡,在瀑布和鯉魚池畔的茶亭中,禪思靜坐安享晚年。」
  • 「完全不憑藉任何科學工具,悉達多太子以吉祥草為墊,坐在一棵菩提樹下,探索人類的本性。經過了長時間的思惟,他終於了悟一切萬有,包括我們的血肉、我們所有的情緒和我們所有的覺受,都是兩個以上的元素組合而成。當兩種或多種元素和合在一起,新的現象就會產生:釘子和木頭產生了桌子;水和葉子產生了茶;而恐懼、虔誠和救世主,就產生了神。這些最終的產物,並沒有獨立於其各別元素的存在。相信它真實獨立存在,是最大的騙局。而在和合的同時,各個元素也起了變化。只因接觸和合,它們的性質也隨之改變了。他了悟到不僅人類的經驗是如此,所有事物、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都是如此,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會改變。一切萬有,沒有一樣是以獨立、恆常、純粹的狀態存在。你手上的書不是、原子不是,甚至神祗也不是。因此,任何存在於人心可達之物的事物,即使只是想像的,譬如一個四臂人,都需要依賴於其它東西的存在。因此悉達多發現,無常並不像一般人以為的就是意味著死亡,而是意味著變化。任何事物和另一個事物之間的位置或關係轉變了,即使是非常細微的變動,都要依循無常的法則。透過這些了悟,悉達多終於找到了一個方法解除死亡的痛苦。他接受了變化是不可避免的,而死亡中,人是這個迴圈的一部分。而且他更進一步地體認到沒有全能的力量能夠扭轉死亡之路,因此也就不會困在期待之中。如果沒有盲目的期待,就不會有失望。如果能瞭解一切都是無常,就不會攀緣執著;如果不攀緣執著,就不會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著。悉達多從恆常的幻象中覺醒,因此我們稱他為佛陀、覺者。
  • 每個變化都蘊藏著死亡的因素。今日就是昨日之死。大部分的人都接受一切生者終將死亡。然而,我們對『一切』與『死亡』的定義或許不太一樣。對悉達多來說,生指的是一切萬有,不僅僅是花朵、蘑菇、人類,而是一切生成或和合的事物。而死亡指的是任何的解體或是解構……就這樣,他深刻地了悟了無常的真相。他的了悟並不如發現一顆新星般地驚人,也不是用做道德判斷、發起社會運動或創立宗教,更不是一種預言。無常純粹是一個簡單實在的事實。
  • 「佛陀教導我們,至少我們心中要保持著無常的概念,不要故意去隱藏它。我們借著不斷地覺察和合的現象,便會了知因緣相依。認識因緣相依,我們就會認識無常。而當我們知道一切事物皆無常,才不會被種種假設、僵化的信條(不論宗教的或世俗的)、價值體系和盲目信仰所奴役。這樣的覺察力可以讓我們免於受限於個人的、政治的和感情的戲碼之中。
  • 「雖然我們對自己的道德原則感到自豪,而且常強加於別人身上,但是道德觀還是具有少許的價值。然而,在整個人類歷史當中,道德的定義也隨著時代精神而一直在改變。」
  • 「當悉達多提到『一切和合的事物』,他所指的不只是像DVD、你的狗、艾菲爾鐵塔、卵子和精子等具體可認知的現象而已。心、時間、記憶和上帝,也是和合而成。而每一和合的成分,又依賴更多不同層次的和合而成。同樣地,當悉達多教導無常時,他也超越了一般『結束』的想法,像是那種認為死亡只發生一次就完了的概念。死亡從生、從創造的那一刻開始,就沒有停過。每一個變化,都是死亡的一種形式,因此每一個生都包含了另一個事物的死亡。
  • 「當我們學會瞭解每一件事物及狀況的各個和合部分,我們就能學會培養寬容、諒解、開放與無畏。」
  • 「恐懼和焦慮是人類心智中主要的心理狀態。恐懼的背後是對確定性不斷的渴求。我們對未知感到恐懼。人心對肯定的渴望,是根植於我們對無常的恐懼。當你能夠覺察不確定性,當你確信這些相關聯的成分不可能保持恆常與不變時,就能生起無畏之心。你會發現,自己真正能準備好面對最壞的狀況,同時又能容許最好的發生。你會變得高貴而莊嚴。這種特質能增強你的能力,不論是在工作,作戰、談話、組織家庭,或是享受愛和情感關係。知道下個轉彎外就有某件事情等著你,如同英明的將軍一般,胸有成竹,毫不驚慌。」
  • 「對悉達多來說,如果沒有無常,就不會有發展或進步。小飛象大寶(Dumbo)也理解這一個道理。小時候因為那對大耳朵被人排斥,它寂寞、沮喪又擔心被趕出馬戲團。但是後來發現它的『畸形』能讓它飛行,即獨特又珍貴。它變得廣受歡迎。如果它早一點相信無常,就不會在開始的時候受那麼多苦。對無常的體認是個關鍵,讓我們不再害怕身陷某個情境、習氣或模式,而永遠無法逃脫。
  • 絕望,它的反面—-盲信一樣,都是相信恆常的結果。你不只可以改變外在的物質世界,也能改變內在的情緒世界。
  • 「即使最可怕的地獄與懲罰,也是和合而成,因此是無常的。地獄不是永遠存在於地底下某處,而受懲罰者永遠在那兒受折磨。它比較像是場噩夢。你夢到被一支大象踐踏,這是由各種條件所產生的。 首先,是你睡著了,其次,你可能有過與大象相處不愉快的經驗。不管噩夢持續多久,在那時間裡,你是身處地獄。然後,因為有鬧鐘的因緣,或者只是因為睡夠了,你醒了過來。那場夢就是暫時的地獄,而它和我們概念中「真正的」的地獄,沒有什麼不同。」
  • 「我們通常只想要無常的一半過程。我們要要生而不要死,只要得而不要失,只要考試的結束而不要它的開始。真正的解脫來自領受整個迴圈,而不緊緊抓住自己喜歡的部分而已。

 

有了諸行無常的體悟以後,我對自己的生活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我們現在的生活,就是每天每天上班工作下班帶小孩,幾乎可以說全年無休,昕顥跟我常常相互唉嘆我們喪失自由的人生是多麼地悲慘。以前我會安慰自己,再撐幾年就好喔,再撐幾年小孩大了我的美好人生就回來了。仔細想想,事情好像不是這樣。可以想見,未來的生活好像也不會比現在更「美好」,永遠都有不一樣的煩惱:小孩長大了開始有課業問題,青春期的親子關係會比現在更困難,爸爸媽媽可能老了,病了,工作上永遠都有不同的壓力,而且,終有一天,親愛的家人或是我自己將會離開人世,我們終將永別。就算中了樂透不用工作爸媽身體健康小孩有人帶,這樣的生活好像也不會快樂太久,沒有挑戰的人生,很快就會感到乏味吧。

 

意識到將美好人生的夢想託付將來不過是一種妄想這件事情以後,我對寶兔的容忍度變得比較高。我開始覺知,這兩個孩子像「現在」這樣的可愛法,也都只有「現在」而已,如果不能好好享受好好珍惜,那麼我就要永遠錯過了。就像看他們小時候的照片常脫口而出「好可愛啊!」,可是在照相的那些日子裡我好像也常常自以為悲慘,渾然不覺現在的我再怎麼想要,也沒有辦法親身感受他們在「那個階段」的可愛法了。

 

生命中所有「現在」在我身邊的幸福,也都只有「現在」而已,而「現在」可能就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如果我真心地好好地珍惜。

 

很煩悶的時候我會告訴自己,生活的本質就是像現在這樣平凡的每一天每一天的累積,如果我不想要永遠都活在罵老公罵小孩罵老闆罵同事的地獄裡,唯一的方法,就是想辦法改變自己的壞情緒,讓自己看見生活裡那些可愛的部分。

 

另一方面,我也不再那麼害怕「失去」。譬如說,這一陣子因為各方面條件配合,大部分的時候昕顥跟我可以一起接孩子們放學,回家煮飯給孩子們吃。我清楚認知這件事情對像我們這樣的雙薪家庭有多麼奢侈難得,這種景況可能沒辦法長時間維持。因為體認諸行無常,未來縱然有所改變,我也能靜心接受了。

 

諸行無常,我希望自己能活在當下。

 

(待續)

延伸閱讀:【近乎佛教徒】讀書筆記 之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